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动态 > 正文

刘衍:深耕建筑热工基础领域,服务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8日
    
浏览:

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

我是建筑学院刘衍,在建大工作9年了。在此期间不断将国家需求、建大土壤与个人专长相融合,建筑热工与节能成为我深耕的方向。这也是刘加平院士和杨柳教授倾注数十年心血、代代传承的研究领域。在前辈们言传身教与精神感召下,在决定要来建大工作后的第一天,写下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微信签名,这句话也鼓励和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没有团队,也就没有个人。30多年以来,我们团队始终锚定国家建筑节能减排重大需求,在全国建筑学学科首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的基础上,于2012年获批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低能耗建筑设计”。近年来,团队持续聚焦建筑学学科前沿,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实现了从“零能零碳建筑”到“绿色建筑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团队由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杨柳教授领衔,在传承中培育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他们有的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有的斩获国际Ralph G.Nevins生理学和人居环境国际奖,有的在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等方面不断进阶。在这样肥沃的土壤里,孕育出了建大首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团队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勇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破解从0到1行业基础共性科学与技术问题。“十三五”期间,依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建立了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原理与方法,建成了覆盖县域的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揭示建筑与气候、建筑与人体热舒适的关联规律,提出了一整套适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室外气象参数与室内设计参数体系及其科学确定方法。这些成果为我国建筑节能设计行业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直接用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等国家行业标准及手册,支持了全国数个大型公建星级绿标建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进入“十四五”以来,在国家“双碳”和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整体布局下,团队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立足新能源脱碳技术及用能系统革新的时代背景,探索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关键技术体系,开创我国在特有资源禀赋下发展零碳建筑的先河,为我国建筑行业“双碳”战略目标的落地提供西部地区先行先试的解决方案,助力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

建筑碳排放的时空驱动机制和多因素耦合减碳原理是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团队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开展驱动因素、时空特性、减碳原理、模式策略的体系化研究,为面向碳中和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为新时期民用建筑设计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准备。

针对现有围护结构体系存在安全隐患、现场施工难度大、高性能外墙部品缺失等瓶颈问题,团队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构建了热工、防水、防火等多功能性能协同提升方法,提出了基于传热靶向精准调控的异型构造热桥控制方法,研发了适用于典型气候区的集热工、结构、防水、防火、耐候、装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9类围护结构部品。

犹记得9年前也是一个盛夏,我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对未知的忐忑,进了建大校门,加入了这支团队。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从申报和执行的完整过程。在项目攻坚中我们并肩作战,在现场调研、工程示范、成果凝练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升华。团队给予我核心骨干的重任,这些让我获得了全方位的淬炼和最大程度的提升,迅速从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成长为可担重任的合格骨干。我本人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入选了国家级青年托举人才和陕西省人才计划。

上半年团队很努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暑假还将继续在实验平台建设、项目推进、成果凝练等方面下功夫。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学术交流,由学校承办、团队负责人作为大会主席的第四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将于8月1日召开,届时将有海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0多名参会者,这将是一场建筑与能源交叉领域的学术盛宴,也是对我校建筑学学科的一次重要国际宣传,诚挚邀请各位同事和同仁共襄盛会!

做好学问,出好成果,带好学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建筑学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为抓手,围绕行业基础科学与技术问题迎难而上,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团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实际工程中检验理论成果的可靠性。

回首过去,成绩来之不易;展望前路,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将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坚持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坚持以实干笃行的作为和实打实的贡献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