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带一路’建筑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4日
    
浏览:

图片1.png

图片2.png

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中国建筑学会协办的“‘一带一路’建筑发展论坛”于2016年9月24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苏三庆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图片3.png

第一项介绍与会嘉宾: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李金柱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中建西北建筑设计院张锦秋院士、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小东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院士、同济大学常青院士、中国工程院二局高中琪局长、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毛志兵总工程师、中国建筑设计集团周文连总经理、清华大学庄惟敏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梅洪元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宇大师、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赵元超大师,同济大学吴志强副校长、原西安市副市长乔征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晓君校长出席。

第二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致词

图片4.png

建筑界高朋满座,围绕建筑“一带一路”建筑发展畅所欲言,各位院士对相关建筑的研究有目共睹。本次论坛就是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展望新时代的建筑与城市的未来发展,为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积极的建议。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各位院士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第三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刘晓君教授致词

图片5.png

首先,“一带一路”建筑发展论坛在我校的举办,扩大了我校学术论坛的影响,向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此次论坛的举办为我校与全国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探讨学术交流经验的良好平台。面对新的挑战,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努力,为“一带一路”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四项陕西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李金柱致词

图片6.png

陕西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的关键支撑点,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面对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陕西将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项与会嘉宾合影

图片7.png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加平院士主持主会场学术报告

图片8.png

刘加平院士宣布论坛开始,并简要介绍了与会嘉宾和会议流程。

1. 张锦秋院士:创造源于自己属于世界的建筑文化

图片9.png

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心得体会:第一,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地创造出”源于自己属于世界“的新的建筑文化;第二,当今的文化并没有,也不应该,因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而趋同。“一带一路”的建设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许多丝路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标志;第四,城市大发展,特色不能丢。中国建筑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发挥其独特优势,既要薪火相传、守住灵魂,也要与时俱进、奋发创新。要使中国建筑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当代文化相和谐,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方案。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地创造出“源于自己而属于世界”的新的建筑文化。并以咸阳博物馆和渼陂湖生态旅游区设计规划理念为例,诠释了在建筑作品中历史文脉传承、特色探寻、古今对话的建筑设计创作理念。

2. 何镜堂院士:文化融合与建筑创新

图片10.png

传统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从事创作的源泉和根基,离开了传统就会迷失方向,推动文化的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传承是传承中华文化“和谐”的价值观,传承中外优秀的建筑文脉,传承维护建筑本体的基本理念;创新是指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建筑文化内涵,引领时代精神,指出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以大广民族宫、玉树州博物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建筑实例作品为例,解读“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融合与建筑创新的实践过程。

3. 王小东院士:中亚名城

图片11.png

历史上中亚的版图贯穿了整个丝绸之路,是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两河流域文化等世界上几大文明的交汇地,由于民族的融合以及中亚多民族的大迁徙,导致中亚建筑呈现出多样性,且与我国联系紧密。通过中亚名城的众多实例的比较,解释丝路文化在中亚的传播和宗教的更替,以及建筑形成的原因。

4. 崔愷院士: 向西……——西域建筑创作的思考与实践

图片12.png

从放眼未来、现在出发、西域建筑创新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放眼未来,向西的目标是重铺新的丝绸之路,相西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选择的基础之上,像西是要呈现当地的环境、文化和风情。建筑是物质的载体,应是对地域的尊重而非简单的模仿,应用文化的态度审视建筑;从现在出发,推动符合西域气候的现代建筑研究,推动西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最后以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青海玉树康巴艺术中心、西安大华1935为例,指出向西是一种向往,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文化的责任,专业的责任。

5. 常青院士发言:跨文化的建筑研究与实践

图片13.png

“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建筑研究与设计包含三个基本点:首先是直面跨文化的丝路建筑之复杂与矛盾;其次是把握丝路建筑各类型之原型及其多样性的特质,深度探究如何表达跨文化的地域建成特征;最后是关注丝路建筑演进中的存量和增量,恰当处理好保存、翻建、加建和新建之关系。总之,存旧与续新构成丝路建筑进化的一体两面,因而我们的理念是:“瞻前顾后、与古为新”。

下午的分论坛分别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东楼一楼和四楼报告厅举行。

图片1.png

分会场一的论坛主题为“新丝路城市与建筑发展”,主持人是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的孟建民院士,出席的嘉宾有何镜堂、王小东、崔愷、赵元超、庄惟敏、吴志强、梅洪元、张颀、孙一民、李保峰、王京等。

图片2.png

1、 赵元超 总建筑师:殊路同归

图片3.png

“一带一路”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提升,是中国一次主动地拥抱世界。通过对汉长安何古罗马两种文化渊源的比较,从丝绸之路、鸦片战争、“一带一路”三次文化的融合与交汇出发指出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而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共同的主题,世界走向大同,殊路同归。同时,通过西安与巴黎城的对比,提出多元并举、和而不同、存异求同的建筑发展之路,特色是西安城市发展的灵魂。

2、 庄惟敏 教授:“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建筑策划理论再思考

图片4.png

“一带一路”战略下方法论的思考,从建筑设计的原型开始,通过一系列的代表人物和建筑实例,强调建筑策划在设计研究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以问题为导向,介绍了建筑策划理论,以及完成建筑流程闭环的反馈机制,提出了“建筑性能评价”,指出多学科融合下,建筑策划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全面发展趋势。

3、吴志强 教授:为新丝路设计极端气候的活力新城镇

图片5.png

以新疆新城铁门关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人、城、水的关系,提出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设计绿色节约的环保型新城镇的方法。首先要面临极端气候核心挑战的缺水问题,进行总体城市战略的结构布置;其次寻找战略对策,实现突破,创建新型的都市生活,实现绿色经济,并开展生态文明,进行生态模拟。最后提出生态模拟与智慧规划的主张,创建一座新的都市中心、阳光绿谷。

嘉宾讨论:各位专家就当今国家政策及城市建筑等做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图片6.png

李保峰教授提出“建筑是毛,城市是皮”,毛之不存皮之不覆,所以在城市尺度上关注绿色、生态是非常值得做的。另外从学科调整上也可以看出从城市出发,城市建筑化的必要性也值得我们重视;庄惟敏教授提出文化创作要踏实,要注重方法论的更新。尤其是研究文化时,切忌泛文化,要讲究文化的浓度,并不是在一个很功能化的建筑上简单的附加文化;吴志强教授认为西安并不仅是中国的西部,而是世界“一带一路”的中部,是我国新丝绸上重要的节点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的专业,规划要为建筑师准备,规划师要与所有专业合作,这样规划才能长远;赵元超总建筑师提出设计应在尊重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应该注重建筑科学的应用,提出建筑学应该回归其基本原理、回归其技术科学,生态的力量要大于文化,文化的力量大于行政、经济,要注重生态文化;梅洪元教授指出发展不仅要向西,还要向北,通过哈尔滨的建筑设计创作实践,提出建筑源自民族、地域、自然生态,建筑的特色不论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现代建筑的创新,绝不是表皮,而应是深度的面对,不希望未来新的一批垃圾在城市中出现;张颀教授指出陆路的丝路起点是西安,而海上的丝路起点是天津,西安有自己的独特性,探求文化的根基。新世纪丝绸之路应该在文化遗产中找到支撑,把握国家战略,从不同角度传承文化,新建建筑体现传统的同时应有所创新,因为历史与传统的碰撞必将引发传统文化的新变;孙一民教授指出古今“一带一路”的差别,“一带一路”的开放精神更应该得以继承,要开放的走出去,开放的带回来。仅是在遗产上的自我陶醉是不够的,未来希望在南方能见到更多西建大毕业生;王小东院士以“不悔初心”为题,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从第一次到建大读书的不悔,到去新疆工作的第二次不悔抉择,再到面对技术和管理的权衡,坚持技术的第三次不悔,第四件不悔是当院长,因对专业的热爱,拒绝调离“升级”是第五次的不悔,第六次不悔是因改组意见不一被撤去院长职务,第七次是没有离开设计院,而是完成作品,当了院士后仅坚持在新疆院和西建大双聘是第八个不悔,第九个不悔是对喀什老城区抗震和风貌保护的关注与执着。总之,在人生关键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坚持下来,不后悔。这段总结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图片7.png

分会场二东楼一楼报告厅,主持人王建国院士

图片1.png

1、刘克成 教授:遗址博物馆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图片2.png

通过西安现有遗产的回顾,提出半个世纪以来,西安的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在全国领域内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所有实践,都构成了独特的西安经验。分别以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地陵徒葬坑遗址博物馆等博物馆设计实例,总结出遗址博物馆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变化过程。

2、 陈同滨 总规划师:更上层楼——中国丝绸之路申遗的回顾与展望

图片3.png

人类的交通、交流都伴随着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全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史。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体现着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兴替与交融,表现出互利共荣的精神。丝路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回顾与展望申遗的全过程,探讨文明中心的连线、传播轨迹的分类、上挂下联的规划策略。指出“一带一路”上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大意义。

3. 赵万民 教授: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图片4.png

从三个方面认识山地人居环境,首先是认识的科学性。从城市发展的现状出发,城乡建设的空间扩展由平原地区逐步向山地区域推进,山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至今仍是热点和难点;其次是建筑中面对的科学问题,包括山地城乡建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生态规律性和安全性、地域性与文化性的可持续性、山地城乡规划统筹和集约发展的思想;另外用实践经验总结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的探索。

4. 丁沃沃 教授:结构性保护——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探索

图片5.png

以新疆伊宁特克斯古城为例,从形态结构与城市空间、城市形态的特征要素、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三方面说明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其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必然发生变化,即形态是延续的而形象一定是变化的。因此,城市物质形态结构是名城保护的本体,对结构本体的具体体验或评价则通过城市的物质空间。城市结构形态具有变化性,通过设计可以连接历史与现代,并为发展留下空间。

嘉宾讨论:

王建国院士指出王小东院士和陈同滨所长的报告是“一带一路”宏观上的背景,是紧跟论坛主旋律的基础,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常青院士、刘克成教授、丁沃沃教授、赵万民教授的报告是再地性的,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基于文化的遗产保护、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全链条的实践案例的探索,有理念、有方法、有思想、还有工程实践。请嘉宾谈谈见解:

图片6.png

刘克成教授回顾了汉阳陵博馆馆的设计过程,与考古学家、文物保护工作者等从业人员一起工作,探讨出文物与当代生活的保护、展示、诠释的方法。今天所讲的实践仅是探索,其具体问题的差异远胜于共鸣,所以无法归类,但保护是前提,展示、诠释都是在保护的基础之上,保护和展示的方法不应单一化,因为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的,所以保护何展示也绝不能单一;陈同滨所长中亚早期的遗存已经很少了,对于丝绸之路不同路段的起始端点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又在国际社会起点问题是个敏感问题,“起始段”这样的说法在申遗的过程中被避免,应是中性的,中国人不能自说自话,所以中亚问题的错位是存在的,最后选择分段解决;常青院士指出汉唐时期中亚的遗存是存在的,丝路对中国文化洗礼性的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这条线应该补充;王小东院士认为中亚和新疆是密不可分,许多的文化是相通的,遗址保护中反对喧宾夺主,反对无中生有,不能以保护为名,以商业开发为利的现象是非常不好的;韩冬青教授指出建筑师应在工作中加强自我认识,建筑是面对历史悠久的中国,知识的补充非常重要,遗址保护工程最重要而是认知的能力。另外建筑是一个尺度,与众多尺度相关联,知识的储备很重要;丁沃沃教授认为今天听到的每个报告都很扎实,是一次多角度的学习,我体会到学生不仅对建筑创作感兴趣,对建筑研究方面也很感兴趣。

图片7.png